【播资讯】万里驰援土耳其 中国援助彰显大国担当
(原标题:万里驰援土耳其 中国援助彰显大国担当)
(相关资料图)
当地时间2月6日,土耳其、叙利亚遭遇百年来最严重的强烈地震,截至目前,余震已造成两国数万人遇难。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派出中国救援队参与救援,向灾区运送抗震救灾物资,加快落实叙利亚粮食援助项目。拯救生命不放弃、雪中送炭传真情,中国成为此次国际援助中的重要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中国道义和大国担当。
以人为本的精神构成中国援助的底色
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困境下对外提供援助伊始,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便成为中国援助的根本出发点。在七十余年的对外援助历程中,中国全面回应不同时期的国际人道主义需求,在第一时间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应对自然灾害、难民危机、疫情传播、粮食危机等各类灾难。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多重挑战,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正确义利观的指导下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事业,中国优势与中国力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人道主义援助日渐成为中国应对全球挑战、参与全球治理的崭新名片。
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人道主义援助,从提供抗疫物资、派遣医疗专家组到援助疫苗、支持多边机制,积极回应各国抗疫需求,分享疫情防控经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防控和应急响应能力,为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引领作用。
在此次土耳其地震发生后,本着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国官方和民间救援力量迅速奔赴灾区一线,争分夺秒开展搜救工作。几乎在每一个受灾严重的省份都有中国救援人员的身影,其中除了中国政府派遣的中国救援队和香港特区救援队以外,现场还有十余支中国民间救援力量。随着震后“黄金72小时”的结束,一些国家出于对安全风险的担忧宣布撤离救援队伍。中国的救援队则克服一切风险挑战,日夜奋战搜寻幸存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中国的万里驰援和执着坚守充分体现了胸怀天下的大国情怀和守望相助的道义追求。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公共产品
目前,中国的救援力量已纳入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体系,在专业和能力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现有两支国际救援队,是亚洲首个拥有两支获得联合国认证的国际重型救援队的国家,十余年来在莫桑比克、巴基斯坦、伊朗、尼泊尔、海地等众多国家成功开展了紧急救援行动。中国还拥有五支世卫组织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也是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政府派赴海外的抗疫医疗专家组主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和“和平列车”医疗队是近年以军队为主体参与人道主义援助的实践,在菲律宾、老挝、斐济、瓦努阿图、巴布亚新几内亚、加蓬等多国开展了人道主义医疗服务。中国社会组织自2015年尼泊尔地震后,参与海外救灾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并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与政府救援形成有力补充。此外,在受灾国的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也自发参与赈灾,积极为中国海外救灾提供后勤保障支持。中国此次针对土耳其、叙利亚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之所以快速、高效、团结,正是得益于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相互协调合作的中国特色人道主义援助模式。
为弥合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巨大融资鸿沟,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在2022年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与国际组织、民间组织密切合作,更精准地针对全球挑战提供解决方案。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疫情致使发展中国家每年的可持续发展融资缺口增加了56%。在西方援助增长乏力、动力不足的当下,中国加大对外援助投入,将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增资至40亿美元,为全球发展融资注入了稳定剂,为多边机构开展人道主义援助和发展合作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发挥制造大国优势,为全球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供应和储备搭建平台、提供公共产品。在全球抗疫物资生产供应中,中国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全球第二大采购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中国市场组织货源支持其在全球和25个国别办公室的抗疫用品采购。2021年7月,中国南亚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库在成都正式启用;7月14日,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过渡期)在广州揭牌,成为联合国目前最接近采购端的仓库。中国制造和中国速度为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和物资转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助力了全球救援物资生产和经济复苏。
坚持人道援助与发展援助相结合
当前,全球人道主义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在新冠疫情与地缘政治冲突叠加共振的背景之下,自然灾害、粮食危机、难移民危机、气候危机、恐怖主义、流行性传染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频发,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层出不穷,人道挑战已演变成长期发展挑战,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此,国际社会呼吁将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相结合,但尚未转化为全球性的有效实践。
不同于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两者割裂问题,中国始终将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紧密结合,构成发展与安全双轮驱动的中国援助优势。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从国家治理层面拓展到全球治理层面,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直以来,中国在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时不仅侧重紧急救援,同时注重灾后重建,并坚持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通过援建灾害管理设施、提供物资、开展培训、制定规划等方式帮助灾害高危国家开展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对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中国始终秉持既不干涉他国内政又履行国际义务的原则,以多种援助方式在人道和发展问题上践行大国责任。近年来,随着地缘政治冲突的长期化,国际人道危机日益凸显。西方国家将大量援助资金用于本国境内难民安置,有转移援助责任之嫌。个别国家以意识形态划线,甚至“借人道主义援助之名行人道主义干涉之实”,使国际发展合作步入“泛安全化”“军事化”的危险边缘。此次地震重灾区——叙利亚西北部在震前就有90%的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美国的长期制裁致使在震后大多数国家无法及时向叙利亚提供援助。在国际舆论重压之下,美国政府2月9日宣布暂时放宽对叙利亚的制裁措施,但仅限与地震救灾赈灾需求相关的交易,时限180天。叙利亚外交部发表声明称,美国此举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性决定,旨在标榜其虚假的人道主义形象。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愿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在当前复杂的全球形势下,中国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秉持正确义利观积极推动国际发展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捍卫真正的多边主义,必将在全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姚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员)
标签: 人道主义援助